杨时
北宋仁宗皇祐五年(1053年)十一月二十五日巳时生于南剑西镛州龙池团,即今明溪县瀚仙镇龙湖村。“龙湖者,龟山公所生之处也”。《宏农杨氏族谱》、《房谱》,日本上野图书馆万历《归化县志》和-立图书馆清《归化县志》载:“龙湖旧隶将乐县,明成化六年析创归化县(明溪),杨时亦为归化人。”龙湖有龟山,时自号龟山,学者称他“龟山先生”。杨时4岁入村学,幼颖异,能属文,稍长潜心经史。明溪龙湖凤凰岩有杨时读书处。杨8岁善写诗文,人称神童。15岁离家赴邵武读书。21岁在将乐含云寺讲学。常与张驾、陈瓘和杨希旦等研讨,长进快。24岁中徐铎榜进士。25岁授汀州司户参军,以疾不赴任。元丰四年(1081年)理学家程颢、程颐兄弟在河南洛阳讲学,颇负盛名。这时,29岁授为徐州司法的杨时,却与同学建阳人游酢到颖昌拜程颢为师。后来,成为程氏最得意的门生之一。他拜别程颢南归以后,仍与程经常保持书信往来,深入探讨哲学问题。元丰六年(1083年),杨时赴徐州任职。元丰八年(1085年)程颢逝世,杨时除在徐州设灵位哭悼外,同时还向各处学友发讣告,极尽师生情谊。元祐八年(1093年),杨时为湖南浏阳知县。他与游酢绕道洛阳以师礼拜见程颐。不巧程颐正在打瞌睡,为了不惊动老师,两人站在门廊外等候,此时天正下大雪,待程颐醒来,见门外两人站立,且地面积雪一尺多厚。后来“程门立雪”的故事,被传为尊师的千古美谈。

杨时是什么人

杨时(1053—1135),字行可,后改字中立,祖籍弘农华阴(今陕西华阴东),将乐人。北宋哲学家、文学家、官吏。

宋仁宗皇祐五年(1053)十一月二十五日巳时生于南剑西镛州龙池团,即今明溪县瀚仙镇龙湖村。龙湖者,龟山公所生之处也。《宏农杨氏族谱》、《房谱》,日本上野图书馆万历《归化县志》和-立图书馆清《归化县志》载:龙湖旧隶将乐县,明成化六年析创归化县(明溪),杨时亦为归化人。龙湖有龟山,时自号龟山,学者称他龟山先生。杨时4岁入村学,幼颖异,能属文,稍长潜心经史。明溪龙湖凤凰岩有杨时读书处。杨8岁善写诗文,人称神童。15岁离家赴邵武读书。21岁在将乐含云寺讲学。常与张驾、陈瓘和杨希旦等研讨,长进快。24岁中徐铎榜进士。25岁授汀州司户参军,以疾不赴任。元丰四年(1081)理学家程颢程颐兄弟在河南洛阳讲学,颇负盛名。这时,29岁授为徐州司法的杨时,却与同学建阳人游酢到颖昌拜程颢为师。后来,成为程氏最得意的门生之一。他拜别程颢南归以后,仍与程经常保持书信往来,深入探讨哲学问题。

元丰六年(1083),杨时赴徐州任职。元丰八年(1085)程颢逝世,杨时除在徐州设灵位哭悼外,同时还向各处学友发讣告,极尽师生情谊。

元祐八年(1093),杨时为湖南浏阳知县。他与游酢绕道洛阳以师礼拜见程颐。不巧程颐正在打瞌睡,为了不惊动老师,两人站在门廊外等候,此时天正下大雪,待程颐醒来,见门外两人站立,且地面积雪一尺多厚。后来程门立雪的故事,被传为尊师的千古美谈。

杨时历任司法、推官、判官、教授、知县、工部侍郎等官职47年。他勤政爱民,不畏权势,公正不阿,德望日重。四方之士多向他求学。

绍圣二年(1095),浏阳适逢灾害深重,农业歉收,作为知县,他深知民间疾苦,一面-反映灾情,请求减免积欠,拨米赈饥,一面组织当地殷实户出米施粥,以救饥民。后因被朝廷派驻潭州(今长沙),漕师胡师文颠倒是非,以不催积欠罪免了官职。

崇宁五年(1106),杨时在余杭县任知县。当朝太师蔡京听信风水先生的胡言,以便民为借口,要在余杭其母墓前开塘蓄水,民怨载道。杨时深入实地调查勘察,证实便民是假。冒风险为民-,奏准取消这一工程,县民十分感激。

政和二年(1112),杨时在萧山任知县,适逢旱灾。他亲自实地勘察,听取长者的意见,决定筑湖蓄水灌溉农田,根治旱害。湖建成后,可灌9个乡的农田,受益面积14万亩。今日萧山的湘湖,农田仍受其惠。

宣和六年(1124)十月,在理学界声望日重已72岁的杨时奉召入京任秘书郎,后历任著作郎、国子祭酒、给事中、直学士、工部侍郎等官职。他力主抗金救国,反对投降议和,多次呈奏抗金方略。他说:今日事势,如积薪已燃,当奋励以竦观听,若示以怯弱,则事去矣!要害之地当严为守备,近边州军宜坚壁清野,勿与之战,使之自困。若攻城略地,当遣援兵追袭,使之腹背受敌,则可制胜。由于昏庸的皇帝为0臣所惑,这些铮铮忠言未被采用。

杨时是理学中客观唯心主义的主要中介人物。他曾在今镇江、常州、无锡、余杭等地著书讲学,各地学者慕名而至。杨时的闽学“其上接濂洛之传,下开罗(豫章)、李(延平)、朱(考亭)之绪,使理学有较大的发展,并由中原传播到八闽和东南亚各地。因此,被后人尊称为闽学鼻祖。在当时的高丽国、日本及东南亚各国都享有一定的声誉。

杨时的哲学思想源于程颢程颐,以儒家的封建伦理道德为核心,吸取佛、道两家的部分主张,是儒、道、佛合流的产物。杨在自然哲学方面是唯物论者;在精神哲学方面却是唯心论者。

他的哲学主张主要是:“致知必先于格物。”他对程氏“理一分殊”也有所发挥。他说:“天下万物,理一分殊,知其‘理一’,所以为仁,知其‘分殊’,所以为义,权其分之轻重无铢分之差则精矣。”他主张共同抗御外侮,以巩固大宋江山。他也主张道德教化与刑政法治并施来管理国家。

建炎二年(1128),杨时已76岁,他以年老多病告老还乡。高宗授他龙图阁直学士,提举杭州洞霄宫,赐对衣、金带、紫金鱼袋、官绢200匹、白银300两以养余年。杨时坚辞不受,只恳求:乞惠于八闽山无米,地无租。闽人十分感激他。

南宋绍兴五年(1135)四月二十四日,杨时逝世,十月二十二日葬于将乐县城水南。享年82岁。

杨时逝世后,宋高宗赐他为左太中大夫、太师。谥号文靖。绍兴十二年(1142)追封为吴国公。明朝弘治八年(1495)在龙湖建有德星坊杨龟山先生故里石雕牌坊(石牌坊字刻,今珍藏县博物馆);孝宗赐为将乐伯,从祀孔子庙庭。

他的著作很多,主要有:《杨龟山先生集》42卷、《龟山语录》、《二程粹言》、《春秋孟子义校正》、《曾肇行述》等。

大事年表

宋熙宁九年,杨时中进士,次年被授予汀州司户参军。他以病为由没有赴任,专心研究理学,著《列子解》。

元丰四年(1081年),杨时被授予徐州司法。他专门投于洛阳著名学者程颢门下,研习理学,与游酢、伊熔、谢良佐成为程门四大弟子。杨时学成回归时,程颐目送他远去,曾感慨地说:吾道南矣!

元丰六年,杨时赴徐州上任;同年八月,他完成《庄子解》的著述。

元祐三年(1088年),杨时被授予虔州司法。杨时执法公平严明,公烛理精深,晓习律令,有疑狱众所不决者,皆立断。与郡将议事,守正不倾。(胡安国《龟山先生墓志铭》)

元祐五年,杨时又因父亲杨殖去世,杨时回乡守制。

元祐八年五月,杨时投于程颢的弟弟程颐门下,到洛阳伊川书院学习。那时,杨时已40多岁,而且他对理学已有相当造诣;但是,他仍然谦虚谨慎,不骄不躁,勤奋好学。他与游酢程门立雪的故事成为尊师重道的佳话。程颐很为他们诚心求学的精神所感动,更加尽心尽力教授。杨时不负重望,终于学得程门理学的真谛。杨时学成后回到南方继续潜心研究和传播程氏理学。他为了弄清楚张载《西铭》之理,专门写信向程颐请教。他在二程理学和朱熹之间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。

绍圣元年(1094年),杨时赴浏阳上任。翌年夏末初秋,浏阳县出现严重旱灾,许多农民颗粒无收,纷纷外出逃荒。杨时立即赶写《上程漕书》、《上提举议差役顾钱书》,向上反映灾情,使朝廷及时拨给赈灾粮款,将官仓三千石稻谷迅速赈济灾民,缓解了灾民的苦难。绍圣四年浏阳连降暴雨,浏阳成了水泽之国,大片农田被淹。杨时《上州牧书》禀报浏阳爱灾情况,请求拨粮钱赈灾和减免灾民赋庸调。

崇宁五年(1106年),杨时奉敕差充对读官,转授浙江余杭县知县。奸相蔡京借口便民,实际上是为其母筑坟圈地。杨时不畏权贵,坚决抵制其害民之举;并且揭露和批评蔡京专权、暴政虐民的罪行。

奸臣蔡京童贯、朱勐、王鞴等为了迎合宋徽宗的奢侈荒淫,大肆搜刮民间奇珍异宝,建龙德宫。仅朱勐主持的苏杭应奉局,用来运送奇花异石的船只就多达2400多艘。朱勐之流还乘机敲诈勒索,大发横财。百姓怨声载道。杨时对他们的行径深恶痛绝。他在《余杭见闻》中,愤然写道:今天下上至朝廷大臣,下至州县官吏,莫不以欺诞为能事,而未有以救之!”“今天下非徒不从上令,而有司亦不自守成法。……其如法何?他批评朝廷:免夫之役,毒被海内,西城聚敛,东南花石,其害尤甚。前此盖尝罢之,诏墨未干,而花石供奉之舟已衔尾矣。今虽复早前令,而祸根不除,人谁信之?”他主张“为政以德”,“爱人节用”,“节以制度,不伤财,不害民。”他还一再上疏恳请朝廷减轻农民赋税。

政和二年(1112年)四月,杨时赴萧山任县令。萧山县城周围农田易旱易涝,连年受灾。乡民曾多次要求将低田蓄水为湖,以灌农田,但都未实现。杨时到任后,认真听取乡民的意见,率百姓筑湖。湖取名湘湖,成湖37千多亩,周围80余里,可以灌溉农田1468百余亩;即使大旱之年仍然有过半农田可以得到灌溉;而且湖中多产鱼鲜,又有莼菜,可炊以疗饥。据《萧山县志》载:政和二年,(杨时)为邑令,经理庶务,裁决如流。以民岁苦旱,开筑湘湖,以灌九乡,至今民赖其利。祀宦祠。

宣和六年(1124年)经张舜民推举,徽宗召杨时为秘书郎。翌年三月,杨时上书《与执政论时事札子》,建言10件大事。他写道:如今士大夫不敢对天下大事畅所欲言,不过是为了明哲保身而已。但他们不曾想过,天下动荡不安,岂能保全自身?他从慎令、茶法、盐法、转般、籴买、坑冶、边事、盗贼、择将、军制十个方面分析朝廷一些政策的弊端以及由此产生的负面影响,并且提出许多趋利避害的建议和措施。杨时提出不能只给流亡他乡之人免除赋税,还应对辛勤劳作的农民一视同仁,使他们也能得到实惠,从而信任朝廷,而不至于跟着抛弃土地,背井离乡,沦为盗贼,引起社会动荡。他主张放宽或废弃茶盐二法,以保证贸易自由,减轻百姓负担。他认为爱民就要民有常产,方可使天下百姓安居乐业,杨时建议朝廷恢复以前做法,拨出一笔经费作为籴本,即定购粮储备金,年初预支给农民购买生产资料和维持平时生计,秋收后农民按额交粮,结算时从中扣除原发的预订金。这样,国家既能按时收粮入库,农民也从中得到便利,乐于耕种土地,不至于逃亡。但因当时奸臣当道,杨时的建议未被采纳。

同年七月,杨时被任命为迩英殿说书;八月授国子监祭酒,赐祭器、谱牒、金盆花。十二月,杨时闻金军南侵,连上两疏,提出“严为守备”、“收人心为先”等建言。杨时不惧强权,公然斥责童贯:“为三路大帅,敌人侵疆,弃军以而归拏戮之有余罪,朝廷置之不问。故梁方平、何灌皆相继弃而遁。当正典刑以为臣子不忠之戒。”他斥责蔡京“用事二十余年蠹国害民,几危宗社,人所切齿。”建议罢黜投降派张邦昌,诛杀童贯,表现出非凡的见识和勇气。

靖康元年(1126年)杨时先后任著作郎兼侍经筵、谏议大夫兼侍讲、国子监祭酒等职。时值金兵包围汴京,朝廷对战与和争论不休。杨时抗金态度是坚决的。他提出立统帅、示纪律、一号令、攘夷狄、排和议等7项主张。他坚决反对割地求和的投降卖国政策,力主抗金,希望朝廷重用李纲等抗金重臣。可是,负责京都防务的主战派人物李纲却被罢官,激起开封军民的愤慨。陈东太学生到宣德门前上书请愿。朝廷准备镇压民众。杨时挺身而出,为陈东等辩护说:士民伏阙,诟骂大臣,发其隐慝,无所不至,出于一时忠愤,非有作乱之心,无足深罪。李邦彦首画遁逃之策,捐金割地,质亲王以主和议,罢李纲而纳誓书;李邺奉使失辞,惟虏言是听;此二人者,国人之所同弃也。”宋钦宗一意求和,依金人条件,割让太原、中山、河间3镇。杨时上书,认为朝廷割三镇三十州之地与之是欲助寇,而自攻也。”“河朔为朝廷重地,而三镇又河朔之要藩也,自周世宗迄太祖太宗百战要而后得之,一旦弃之,北庭使敌骑疾驱。之后,他又上疏乞诛拥重兵坐视太原危急而不救的姚古,均未被采纳。李纲有诗赞杨时道:儒林仪表,国家栋梁,风云翰墨,锦绣文章

南宋建炎元年(1127年),杨时又上疏请除茶、盐二法,并且力陈对金国割地求和不可为。建炎二年,朝廷任命杨时为工部侍郎。杨时力辞不受,后改为龙图阁直学士、提举杭州洞宵宫,赐对衣金带、紫金鱼袋。同年十一月,杨时回到镛州。建炎四年(1130年),杨时以年事已高为由请求告老。高宗封他为朝请大夫、仍龙图阁直学士,并赐他官绢200疋、白银300两,以养天年。杨时推辞说:乞恩惠于八闽,山无米,地无租。高宗准奏,永为优免

杨时回到家乡后,生活十分俭朴。吕聪在《问书册》中说:“(杨时)自京城辞官还乡后,视公(杨时)一饭,虽蔬食脆甘皆可于口,未尝有所择也;平生居处,虽敝庐优屋皆可以托宿,未尝有所羡而求安也。”杨时为了教育儿孙“俭以养德”,特立下这样的家规:“三餐饭蔬,不论脆甘酸苦,只要是可以吃的,就不可有所嗜好;衣服鞋帽,不论布料精细,只要合身,就不许挑挑拣拣;所处房屋,尽管简陋,只要还能居住,就应安居乐业,不要羡慕别人雕梁画栋;故山田园,先祖遗留,应该守其世业,不可增营地产,侵犯他人利益。”他还赋诗勉励儿孙:“敝裘千里北风寒,还忆箪瓢陋巷安;位重金多非所慕,直缘三釜慰亲欢。”他还谆谆告诫后学者:“富贵如浮云,苟得非所臧。贫贱岂吾羞,逐物乃自戕。胼胝奏艰食,一瓢甘糟糠。所逢义适然,未殊行与藏。”(杨时《书含云寺学者》)他晚年在故里仍笔耕不辍,著书立说,先后写成《三经义辨》、《日录辨》、《字说辨》等书。[16]

绍兴五年(1135)四月,杨时辞世。他逝世后,身后肖然,家徒壁立。秘书少监朱震上疏朝廷说:时学有本原,行无玷缺,进必以进,晚始见知。其撰述皆有益学者。(《续资治通鉴.高宗绍兴五年》)高宗下诏取阅杨时的《三经义辨》,赠文:言正而行端,德闳而学粹。网罗百家,驰骋千古。辨邪说以正人心,推圣学以明大义。而陈疏义,足以扶国本于当时;注释经义,足以开来学于后世;特赐其家银帛二百两匹,诰赠左太中大夫、太师太中大夫,谥文靖